明示加暗示了几个月,美联储加息靴子终于落地。北京时间3月17日凌晨,美联储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25个基点到0.25%-0.5%之间,而这也是美联储自2018年12月以来的首次加息,至此,美联储正式踏入了加息周期。鉴于预期的充分,市场并未呈现出过度恐慌的状况。从对我国的影响来看,股市风险已经基本释放,债市仍有相应风险,而汇率的变化则更像是一把双刃剑。综合来看,中国货币政策仍有宽松空间,逆周期调节正是时候。
顶不住的通胀压力
“近几个月来,美国就业增长强劲,失业率大幅下降,但通胀仍处于高位,反映出与新冠疫情相关的供需失衡、能源价格上涨和更广泛的价格压力。”结束了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后,美联储在声明中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通胀几乎是促使美联储做出这一决定的最重要原因。2020年3月,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之下,美联储直接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到0%-0.25%之间,并启动了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计划,以此保护美国经济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然而时至今日,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之下,通货膨胀出现了。
在美联储当天发布的最新一期经济前景预测中,物价方面的数据显示,今年美国通胀率或升至4.3%,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通胀率为4.1%,较此前预测分别上调1.7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远高于2%通胀目标。“可以说,美联储加息的目的是为了抑制高通胀,而俄乌冲突进一步加剧了3月的通胀压力,所以这次加息并不意外。”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说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杨水清也分析称,目前美国的就业已经实现了自然失业率在4%以下的目标,核心点就在通胀上,而在美联储的表述中,也已经明确出现了通胀螺旋的意思,这就意味着他们对未来的通胀前景已经达到了极度担忧的状况,甚至鲍威尔也已经表态称为了控制通胀会不惜一切代价。
杨水清进一步解释称,美联储此次加息虽然只加了25个基点,但其实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而目前官方表态中,也没有哪个机构预测通胀何时能够见顶,“因此从我的角度来看,未来无论是加息还是5月可能出现的缩表,都可能会更加激进,同时也会更加注重实际效果”。
股债汇市怎么变
当天,美联储还预测,2022年美国经济将增长2.8%,较去年12月的预测下调1.2个百分点;2023年美国经济将增长2.2%,与此前预测持平。同时,美国失业率今明两年将维持在3.5%,与此前预测持平。
根据美联储的点阵图,16名提供预测的美联储官员均预计2022年将继续加息,中位数预测为再加息6次,且今年联邦基金利率将超过1.25%。
国内方面,受美联储加息消息影响,人民币汇率出现波动。3月17日,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406,较上一交易日上调394个基点,升幅创2020年11月6日以来最大。
美联储正式进入加息周期,国内将会受到何种影响?杨水清表示,在历史周期中,加息对我国的影响一般在预期管理阶段就会显现出来,这次也是一样。美联储大概会提前半年左右放出加息甚至缩表的风声,我国作为新兴市场的资本市场一般就会出现一些回落。今年1月到现在,我国的一些成长股就已经对此有所体现,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一些俄乌争端之间的影响。
而美联储加息对我国的另一个影响则是中资美元债。据悉,我国一些企业发行了一些美元债,如果加息缩表同时进行的话,会推行美元持续走强,企业发行以美元计价的债券,一方面要承受全球利率中枢上移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承受美元升值的影响,进而推高企业的偿债成本。而且中资美元债中大部分都是短债,尤其是一些房地产公司发行的债务,在这个时候就会面临着一些风险点。
至于汇率方面受到的影响则会相对小一些。在杨水清看来,汇率方面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贬值,利于出口企业的同时,会对国际资本在中国的留存产生一定影响,因为企业在中国市场赚到的资金就有可能被汇率贬值所吞掉,造成资本出现回流的趋势。
逆周期调节正当时
值得注意的是,3月17日晚间,英国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了25个基点至0.75%,此外,中东多国央行也紧跟美联储加息步伐,例如沙特央行上调逆回购利率至1.25%,上调储备金利率(RRR)25个基点至0.75%。科威特央行也上调贴现利率25个基点至1.75%。在此背景之下,中国“跟不跟”也成为焦点问题。
对此,杨水清认为,一般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收紧流动性的时候,新兴市场的资本会因流出而出现流动性紧张,因此如果我国的货币政策跟着对方同步收紧的话,市场流动性就会更为紧张。这时候更应该启动逆周期调节因子,对方收紧的时候我国要适当的放松,来应对这种流动性紧张。而这种措施对股市、债市也有一个提振作用,从而导致企业不会因为违约而破产,居民也能享受到资本的红利,进而拉动消费,形成正向循环。
“而且当经济状况稍差的时候,货币政策再发力,资本都会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存起来,这时候就需要有相应的财政政策去支持,这样才能起到实际的效果。”杨水清总结称。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曾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3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也强调,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自身职责,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杨月涵)
Copyright 2015-2022 亚太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