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的公布,标志着我国“双一流”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科大是为“两弹一星”事业而创办的大学,秉持“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科教报国的使命。首轮“双一流”建设以来,学校把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学校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办学指南,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心怀“国之大者”,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
红色基因和科学文化“同频共振”,凝聚一流大学建设发展合力。中国科大建校伊始就坚持“又红又专”科教报国,“红”在科大人心目中更多是抗大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专”是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创新动力和能力。党史学习教育中,学校在师生中大力弘扬红色精神,建设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举办“两弹一星”精神专题展和系列科学家纪念展,编撰科学家先进事迹,制作老一辈科学家系列微电影,打造“红专讲台”,勉励师生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激发全校师生勇攀科学高峰、报效祖国的信念和决心。
潜心立德树人,弘扬教育教学传统,完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科大模式”。中国科大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完善“三全育人”机制、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培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学校期间提出的“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的“六有”大学生。基于“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传统和“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理念,形成具有科大特色的“两段式(通识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2+X培养模式)、三结合(科教结合、理实结合、所系结合)、长周期(本硕博一体化)、个性化(100%自主选择专业)、国际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行动纲领,成立本科生院,完善高质量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发扬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优良传统,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教书育人。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德创”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形成卓越研究生教育体系,以共建科教融合学院为突破口,探索构建以人才自主培养为核心的科教融合育人模式。
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形成执着攻关创新的科研氛围。中国科大牢记“国家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速形成主动开拓重大原始创新、针对性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的氛围。积极部署基础性和战略性研究工作,联合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相关力量承担国家任务。全面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参与建设深空探测实验室,推动合肥先进光源建设,加快临床研究医院发展。面向国家重点急需领域制定“十四五”创新平台建设规划,以平台建设和重大任务为牵引,进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面向尖端、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不断优化一流学科体系。中国科大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以主体学科带动相关支撑学科进行重点方向突破,形成“基础学科引领发展、新型工科跨越发展、生命医学融合发展、特色人文稳步发展”的一流学科生态。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学校以学科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落实“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制定“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实施方案”,高水平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围绕“双碳”、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深地深空等一流学科重点领域方向,设置“双一流”学科重点项目,持续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以实现主要学科达到世界一流、若干重点学科引领该领域国际前沿的目标。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深化人才强校战略,引育并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中国科大始终把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把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基础性工作。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构建高水平教学科研、管理、支撑三支队伍,加强青年人才培育工作,形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学术优异、富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坚持制度创新,构建自主评价和支持体系,完善一流大学创新机制体制建设。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坚实保障。中国科大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创新“双一流”动态监测模式,设立监理委员会,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全方位动态信息监测,建立横向覆盖广泛、纵向有所侧重、点面结合的“双一流”项目支持体系。持续加强公共实验平台建设,通过集中投入、统一管理、开放公用、资源共享实现对全部学科的支撑。以柔性考核方式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贡献,重点关注代表性成果的创新点和意义,激发学术创新活力,营造健康的学术生态。
(作者:包信和,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Copyright 2015-2022 亚太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